发布时间:2017-2-4 16:00:47
让马拉松跑进每个人的内心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器官得不到锻炼,同器官过度紧张一样,都是极有害的。”人们长期生活在生活节奏极快的都市,工作之余变得越发懒惰。即使是缓解压力,他们更多选择窝在空调屋里刷刷微博看看剧,玩玩游戏打打怪,似乎“运动”二字在他们的字典中从未出现过。但是人的身体就像是机器一样,只有经常运动才会不生锈。
近年来,“亚健康”现象频现,全民运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人们通过城市马拉松、荧光跑等形式一展自己强健体魄的决心。迄今为止,已经举办过十届的郑开马拉松再次开跑,它希望人们不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参与马拉松这项运动中,也可以让马拉松真正跑进每个人的内心,在全社会掀起一股全民运动的热潮。
马拉松小于等于全民运动
十年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但足以让郑开马拉松的规模从5600人发展到现在的49000人。十年间,参加马拉松的队伍在壮大,参赛选手的年龄范围也在扩宽。去年参加过5公里小马拉松的河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刘晨笑着说:“去年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报名参加了郑开马拉松,结果到了比赛现场发现人很多,以至于刚开始的时候只能走路。在途中我也发现了参赛选手中不仅有十三岁左右的小孩,还有一对老夫妇一起跑过了许多地方,看到他们坚持到最后真的觉得非常感动。”
马拉松参与人数在逐年增加,这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们对于运动的重视,却并不等于全民的锻炼意识都得到了提高,仍有很多人选择“能走着绝不跑着,能坐着绝不站着”。一名大一的学生李某就表示:“大学的教学楼内就有电梯,平时上课的教室大多在三楼,但是我宁愿多等一会儿坐电梯也不想爬楼梯。”被视为最具活力的群体大学生尚懒惰如此,更何况已经工作的其他民众。郑州市民王某说道:“自己一整天都在岗位上连轴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当然更想上网娱乐或躺下休息,根本没有什么精力去运动跑步。”
据中国马拉松网的数据统计,2016年注册赛事306场,参赛人次也高达23万余人。数据的增大不意味着亚健康从都市病中根除,也不意味着马拉松成了全民运动,马拉松依旧小于等于全民运动。
马拉松大于等于体育赛事
在这个全民运动尚未普及的时代,马拉松成了普通民众最容易接触到的体育赛事,也许大部分选手是因为单纯地喜欢马拉松这项运动报名参赛的,但是也有一部分的人是为了获得名次、荣誉和奖励而来 ,他们认为这是值得他们炫耀夸赞的资本。“自己报名参加郑开马拉松初衷是为了拿到一个较好的名次,以后工作了写在简历上也是光辉的一笔。”大三学生王某不好意思地说道:“不过我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每天晚上和室友约着一起在操场跑步,时间长了便发现了其中的乐趣,每次运动完后都感觉一天的学习压力都释放掉了,心情也好了不少。”
一年一度的郑开马拉松不应该仅仅是部分人参加的体育赛事,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这场赛事带给他们的除了名利以外的收获,是心灵的愉悦和对运动发自内心的喜爱。马拉松赛事的兴起仅仅是一个趋势,一个倡导全民运动的趋势,只有让这个小趋势成为掀起全民运动的大浪潮,成为引导和鼓励人们锻炼身体的风向标,马拉松才能大于等于体育赛事。
马拉松领跑全民运动
源于19世纪90年代的马拉松发展到现在,已经从奥运会专属的体育赛事走下“神坛”,来到“人间”,普通人也能通过城市马拉松参与其中。马拉松参赛选手囊括了未成年、青年、老年等各个年龄段的人,成了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细思其魅力,大概就是“平民”能和专业的运动员进行比赛,大家能簇拥在一起,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全民运动。
近些年,由热爱运动的跑者发起的“荧光跑”、“Color Run”等活动跑进了高校学生和社会群体,用健康运动的宗旨影响着身边的人,让全民运动成为时下新风尚。马拉松作为群体跑步的鼻祖更应该发挥风向标作用,成为全民运动的符号,真正跑进公众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