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2-4 15:59:47
我身边的郑开马拉松
前期的了解加上亲身实践,方能有更加透彻的认知,郑开马拉松亦是如此。我在网上搜过郑开马拉松的历史,看过往届的活动照片,却仍是有一种离我很远的感觉。当发现身边的人就曾参与,当听他们讲述这些事件,疏离感慢慢消散,郑开马拉松就在你我身边。这次,我采访了去年作为校园记者参与其中的杨珍宇同学,就让我们一同看看她对这次活动的感想。
杨珍宇同学是河南师范大学一名大三学生,在校大通社新闻专题部任职。性格开朗活泼,始终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当得知我要对她进行关于郑开马拉松活动的采访,她没有直接答应,而是说给她几天的时间,她想要重新回忆那段时光,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其认真态度由此可见。对于这次采访,我从郑开马拉松这个活动的前期、中期和后期进行,因为杨珍宇同学是以一名大学生记者的身份参与,因此采访中关于记者这个方面的内容较多。
活动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
俗话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对任何人都适用。对于参与选拔的人来说,前期郑开马拉松准备工作确实有些繁琐,有很多准备材料自己从未接触过,但这也正是一个弥补不足的机会,能让我们对这个活动更加了解,它在磨练耐性的同时,也能让参与者摆正态度。而对于报名马拉松的人,应该在前期进行一些长跑训练,了解一些长跑中的注意事项。而志愿者应该懂得一些紧急治疗方案,做好一切坏打算,同时做好熬夜的准备。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就如文字记者,在采访前就要将自己新闻稿的框架想好,然后根据框架列出想要提问的问题,并且要多写几个问题,进行备份。在这里,杨珍宇同学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重视,举了自己师父的例子,她的师父前年参与了马拉松长跑,在开跑一个月,他便开始训练,每天早上和晚上都给自己定下固定的目标,在天气状况不好的时候,他便在室内上下楼梯跑,到最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身体状况也变得很好。在活动过程中,会有很多突发状况,这就需要各个方面的提前准备,准备不等于无意外,但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
活动过程——参与其中,感受氛围
这次活动中,杨珍宇同学作为一名校园记者,用自己理性的眼睛看到了很多,也感受了很多。在这里,她采访了一位老爷爷,虽然年龄已高,但是看起来很是健康,因为年龄太大的原因,他无法进行长跑,但是却每天进行走路锻炼。回顾以往,生活给了他太大的打击,妻子早逝。他独身一人,曾经对生活失去所有希望,是跑步给了他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这让他身体越来越好的同时,性格也开朗了很多。现在,他参与了当地一个跑步团体,这一次他就是为他们加油的。郑开马拉松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获取荣誉,而是让公众提高健身意识,即使不能参加又怎样,马拉松的精神已经懂得。还有一个长跑者自从郑开马拉松开始以来,每年都参加,刚开始只是对这个活动的好奇,到最后演变为对锻炼的热爱,浩浩荡荡的跑步队伍,每一个人背后都似乎都有着与郑开马拉松不一样的故事。那些与家长一同参加的小孩子,朝气蓬勃,一脸坚定,小小年纪,一股子闯劲,似乎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就如杨珍宇同学说,即使听过很多讲述,看过很多对活动的介绍,都不如参与其中感受更深,那挂在脸上的汗水,那一个个背影,那一声声呐喊,那到达终点的微笑,不经意间就打动了你的内心。我知道作为一名记者,要理性,要客观,但在那个情境下,感情止不住地喷发。
活动后期——及时整理,弥补不足
说起活动的感悟,杨珍宇同学说,这次活动使她受益很多,不但开阔了视野,也让她对记者这一职业认识更加深刻。在前期的培训中,看到那些往年的优秀视频和专业知识的讲解,她很受启发,同样也看到了自己作为一名校园记者的不足之处。在活动结束后,她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同样怀揣着记者梦,或许不常见面,但却一直鼓舞着对方不要忘了初心,在记者这条道路上要勇敢地走下去。同样,她也告诉我们,不论是文字记者还是摄影记者,在活动结束时,一定要趁热打铁,将材料整理好,尤其是文字记者要尽快将新闻稿写出来,越是往后拖延,越是没有感觉。对于活动的不足,她发现休息区场地太小,因为小所以拥挤,秩序比较混乱。因此,她希望往后的活动可以将休息区的场地范围进行扩大,并增加更多的志愿者在这个区域,进行引导。对于每年活动过后,场地垃圾问题,她表示,任何一个大型活动都会遇见这种问题,但随着这几年的努力,垃圾问题改善很多,但是这个问题的解决,单靠主办方并不能完全解决,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参与者都应该提高环保意识,减少垃圾的制造。
在采访最后,杨珍宇同学说今年自己又一次参与了这个活动,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是以一名跑者的身份。记者她已经尝试过,不跑一场实在遗憾。当我问她为什么不报五公里呢,她的回答让我吃惊,因为想让自己挑战一下,半程虽然会很困难,但会督促她每天进行锻炼,能够让她更加健康。其实这也正是体现了马拉松的真正意义,让我们在锻炼身体同时,学会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