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2-4 15:55:36
我心目中的郑开马拉松
——第十届郑开马拉松记者王佳斌专访
记者 程若诗
“来到郑开马拉松的赛场上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第一次听说郑开马拉松是在上初中的时候,王佳斌回忆道,十五六岁的年纪在电视屏幕里看到大批大批的运动爱好者在郑开马拉松的赛场上肆意奔跑,虽敬佩艳羡却也觉得遥不可及。上大学后,在了解到有这么一个参与进来的机会,就毫不犹豫的报了名。
王佳斌是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也是河师大校媒大学生通讯社新闻部前任部长。虽然她在入选前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培训,但是她一直抱着必胜的信念并为两次测试做了充足的准备。“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精心的为郑开马拉松设计了启动方案,动员朋友同学甚至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一起录制宣传视频。”活动虽然是在河南举办,但在她的努力下很多南方的大学生也了解到了这个活动,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不是为了比赛去完成任务,而是为了让大家真正的了解并参与进郑开马拉松的活动中去,这才是郑开马拉松真正要传递的东西。
“培训时看到了很多强有力的对手,所有人都准备得十分充分,心理压力超级大,怕丢自己的人更怕丢学校的人。只能做到:尽人事听天命。结果不重要,关键是要享受这个过程。”虽然从未刻意追求结果,但在享受过程的途中,她已经收获了成长。作为参加郑开马拉松记者采访工作的“新人”,在第十一届郑开马拉松活动中,她获得了“优秀大学生记者”的奖项,也得到了工作人员的肯定和支持。
回想起比赛当天的场景,王佳斌表示,场面盛大,让人感到十分震撼。并且她的内心是十分激动的,不仅可以近距离的观看比赛、与运动员们亲密接触,还惊喜的获得了与知名演员吴秀波见面的机会。“四十多公里很远,但两个多小时就有人跑过来了。比赛期间采访了很多不同地区不同职业的人,每一个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把这些故事发掘来去激励去感动读者,是她最为明确的目的。
“团队的力量使我更加坚强。”王佳斌告诉我们,这次活动是和几个同校的小伙伴一起去的,五个人在一起就是一个小团体。从一开始确定入围,到中间去郑州接受相关培训,再到马拉松正式开始,大家买火车票、订房间、吃小吃、转古城好的就像一个人似的,采访起来也是分工明确默契十足。她总结道“如果是独自一人的话,不说会遇到多少困难,至少心里会很胆怯,但是大家一起出来的时候有问题可以商量一起来面对,就感觉什么都不害怕了。”
“郑开马拉松对于我来说是一个由校内到校外的过程,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王佳斌如是说。这也是内宣到外宣的转变,太多不可预料的事情会发生,要靠自己去发掘、去寻找思路。此外外宣较内宣来说时效性更强,当记者就一定要有这个觉悟,经常会忙碌的跟了一天活动,别人都结束战斗可以休息了,还要挑灯夜战的去赶稿子。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这就是记者的生活。
马拉松精神带来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很多人第一年是去做记者或是志愿者,在现场被马拉松的那种精神打动,第二年就报名参加了半程跑步,再后来就是全程。在他们慢慢坚持去完成这一个个目标的过程中,就会逐渐体会到运动的快乐。王佳斌坦言:“以前真的是有点懒,很少运动,郑开马拉松激励我勇敢地跑向了健身房,现在只要隔几天不去健身房就浑身难受。”运动不一定是最喜欢做的事,但坚持去做就会发现离不开它。
每个高校都有这么一批人,学生记者并不孤单。“有一群人与你做同一件事和自己独自做一件事是不一样的。”王佳斌告诉我们,郑开马拉松的赛场使她获得了与更多媒体人以及全省各大高校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交流的机会,也让她坚定了自己走下去的决心。“花了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这个活动,甚至影响了期末考试,但我只想说很难忘、很精彩,一点也不会不后悔。”
风雨郑开,一路有你。赛事虽已结束,它的精神却永远的流传下来。这场不以成败论论英雄的比赛教会我们拼搏,带给我们力量,在我们的青春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