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4-9 15:48:23
2013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场上的难忘时光
河南师范大学 张冰
一场比赛,两座古城,多少的梦想,永恒的感动。2013特步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刚刚落下帷幕,开幕仪式上古韵十足的文艺汇演,赛事结束后激动人心的颁奖典礼,选手抵达终点时观众雷鸣的掌声和热情的喝彩,我的脑海里浮涌着这场盛大赛事的种种,沉淀下来的却是一道道被遗忘的身影。
默默的英雄
当笔者找到身穿橘黄色战袍的杨家根时,他正在取物区等待领取他的存衣包。做为本届郑开马拉松全程赛事的第七名,在前六名被来自国外的黑人选手包揽的情况下,他顶着压力,成为第一个冲向终点的国内选手。“我今年26岁,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平时喜欢户外运动,做为非专业的田径运动员,在此之前还曾参加过北京马拉松和上海马拉松。”对于第一次参加郑开马拉松,就刷新了此前的个人最好成绩,他表示很开心,并告诉笔者这要归功于赛道的设计笔直少拐弯。
当被问及是否有亲友团前来加油的时候,杨家根腼腆地摇头表示没有。笔者在休息区看到,与其他运动员被志愿者或媒体记者包围的情况不同,杨家根始终是默默的一个人。如果说肯尼亚选手的冲刺是郑开的骄傲,那么这位26岁沉默寡言的年轻人更应该是我们国人的英雄,他值得我们致敬。
角落的人墙
在这个春末的清晨,龙亭湖畔还吹着阵阵冷风,主席台东北方向的角落里站着两名志愿者,他们守在警戒线旁,用身体做人墙,维持着文艺汇演排练区的秩序,他们既看不到舞台上精彩纷呈的歌舞汇演,也看不到大屏幕转播的赛事盛况,更看不到冠军冲刺终点线的辉煌瞬间。他们是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12级机电系的孙路梦和12级水利系的李澳星。
“我们早上六点十分就抵达这里了,本来以为可以分配到郑开大道去,能亲眼目睹选手的风采,但是因为所有的安排都是随机的就来到这里了。主要的工作就是看好游客和群众不闯入警戒线以内,维护现场的秩序。”他们如是说。被问及自己是否会因为看不到赛事的盛况而留下遗憾时,孙路梦这样告诉笔者,“我一开始参与志愿者选拔的初衷就是与其在学校闲着,不如出来为大家服务。虽然错过了很多精彩瞬间,可是我们是志愿者,在哪里服务都觉得不差。反正意义是一样的。”
笔者了解到,他们围成这个方阵需要站到下午两点。在赛事现场,还有太多太多这样绿色上衣红色帽子的身影。他们为了比赛的正常进行或不停奔波或坚守岗位,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没有人记得他们的面孔,而那抹绿却将成为我们这个春天最温暖的回忆。
无声的法官
当笔者进入比赛场地准备进行采访的时候,陆陆续续见到了好多名一身黑衣的裁判员,他们已经在现场工作很久了。“裁判的工作其实没有大家想的那么轻松,我们分了好多组,像是检录组,终点组,计时组,通信组,丈量组等等。每个组的工作内容都不相同,但总体来说工作量都还是相对较大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李海停老师做为本届赛事省派的国家级田径裁判员,被分配在了饮料用水组。“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来回巡视,检验水站的安排是不是疏密有度,用水的摆放位置是不是得当,确保给运动员最好的比赛环境。虽然也是裁判员,但我们是不吹哨的。”提起自己的工作,李老师打趣地说。
裁判是一场赛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是赛事独立公正的代表。如果说在球类赛事中他们的声音是权利与权威,那么在郑开马拉松的赛场上则更多的代表着服务。都说裁判是“黑衣法官”,可在这个赛场上,在选手们被祝福与掌声包围的时候,他们始终是无声的。
当我们为冠军冲刺的辉煌时刻奔走欢呼的时候,当我们为选手们彼此相拥分享光荣的时刻感动落泪的时候,当我们为多少梦想在赛场成就的时刻欣慰感慨的时候,可否将心里的镜头留给他们片刻。这一刻,请让我们铭记这被遗忘的身影,哪怕只有一分钟。他们平凡却不平庸,坚定的脚步和挥洒的汗水,同样值得我们的歌颂。